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庆祝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丨力合科技园,引入深圳经验助力佛山智造

发布日期:2020-10-19 浏览次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佛山日报10月15日专题报道了力合佛山科技园与深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情况,科技园利用深圳经验助推佛山产业智造发展。以下是报道全文:


“深圳经济特区能够逐步从开放型城市成长为国际性创新城市,坚持市场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是重要因素。”自1996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佛山力合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涂晓鸣参与推动和见证深圳的创新裂变,深知深圳精神中市场化基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所处的深圳市南山区已是创新要素聚集的创新高地,这里的粤海街道集聚了过百家上市公司。涂晓鸣希望把深圳精神和深圳经验带到佛山,推动佛山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2010年,涂晓鸣带领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合科创”)佛山团队创建力合佛山科技园。这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力合科创在佛山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园区。近十年来,在涂晓鸣的推动下,力合佛山科技园为佛山高新区建立首个国际产学研创新基地、首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首个国际人才创新孵化器。


坚持市场化运作 带动创新资源集聚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力合科创在佛山的布局,可以追溯到16年前。2004年,力合佛山科技园的前身佛山南海数字媒体产业园在佛山成立。然而,由于产业规划过于单一,同时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这个产业项目推进艰难,甚至陷入停滞。


2010年,涂晓鸣代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到佛山对该项目进行重组。他带领的力合科创佛山团队对项目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和定位。


借鉴力合科创在深圳通过引进国内顶尖院校、创办创新型的研究机构,带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涂晓鸣选择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合作,引入清华大学资源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载体。2012年,力合佛山科技园启动全面建设,成为当时最早在佛山高新区南海园落地的科技园之一。


▲2013年 ,力合佛山科技园一期10栋封顶。

在科技载体建设和科技成果孵化过程中,涂晓鸣坚持灵活用人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逐步带动创新资源聚集。力合佛山科技园目前已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孵化器以及13个省市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


力合佛山科技园还在2014年设立首支国际化创业投资基金“创新猎投基金”。对园区孵化的企业,力合佛山科技园采取领投的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提升园区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深耕佛山10年,力合佛山科技园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特色,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跨境加速+产业园”完整的创新孵化生态链。截至目前,力合佛山科技园在孵企业26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家,引进和培育省、市、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投资孵化海内外项目20多个,其中包括“广东省珠江人才”团队项目2个。涂晓鸣为佛山打造区域创新生态,提升地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打造创新生态 服务地方经济


涂晓鸣说,深圳经验在佛山落地开花,从无到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深圳精神,激励着他与团队不断向梦想前进。


在涂晓鸣的记忆中,刚起步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没资源也没钱,处于“两手空空”的状态。“当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所处的南区,也就是粤海街道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深圳市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所建的一栋楼,是那里的第一栋楼。”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999年设立力合科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承担科技载体建设、科技成果孵化任务。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涂晓鸣带领的力合科创佛山团队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创新的服务体系,影响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城市,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要建立这个体系,涂晓鸣认为,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


这离不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首创的“四不像”理论指导。即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研究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功能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力合佛山科技园就是这一深圳理论在佛山的落地和成功实践。


涂晓鸣表示,未来力合佛山科技园将与佛山高新区创新灯塔社区联合发展,打造佛山高新区科创小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


来源 | 佛山日报